:: 柔 情 倾 诉 ::
:: 月 舒 云 卷 ::
<<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长 袖 飘 舞 ::
:: 君 寄 语::
:: 雁 字 回 时 ::
:: 纱 帘 轻 启 ::
:: 百 度 千 寻::
:: 有 君 伴 邻 ::
:: 落 红 细 数 ::



    
现代文阅读(三)
[ 2007-7-18 19:54:00 | By: 长袖飘舞 ]
 

散文阅读*

 ()                哭泣的圆明园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他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阴凄凄的天,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渺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扶摸着那冰冰凉凉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里,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第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人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的笑了。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一来圆明园,天就要阴。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盖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个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臂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阅读第1段,请回答作者“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

 

 

 2.3段写了作者十年前去圆明园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会流泪?

 

       

3.4段在文章结构上起到怎样的作用?

 

 

4.作者十年后第二次去圆明园时又流泪了,这和十年前那次流泪有什么不同?

 

 

 

                5.如果你亲眼目睹了圆明园的断臂残垣,你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二)

不能舍弃的东西

 

  买了一个石湾陶器,那陶器是一个赤身罗汉骑在一匹向前疾驰的犀牛上,气势雄浑,非常生动,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境。负责包装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从满地的纸箱中找来一个,体积大约有我的石湾陶器的四倍大。接着她熟练地把破报纸和碎报纸和碎纸屑垫在箱底,将陶器放在中间,四周都塞满碎纸,最后把几张报纸揉成团状,塞进去,满意地说:“好了,没问题了,就从三楼丢下来也不会破了。”我的石湾陶器现在成为一个庞然的箱子了。我觉得烦恼。

  后来,我做了一个决定,舍弃纸箱、碎纸和破报纸,找来一个手提袋提着,从旅馆到飞机场一路无事。但是上飞机没走几步,一个踉跄,手提袋撞到身边的椅子,只听到清脆的一声,我的心震了一下:完了!把陶器拿出来检查,果然犀牛的右前脚断裂,头上的角则完全断了。

  我非常非常后悔,后悔没有相信那妇人的话,更后悔把纸箱丢开。这时我耳畔浮起一个声音:

  “对一个珍贵的陶器来说,包装他们的破报纸和碎纸屑是与他同等珍贵的!”

  确实,我们不能只想保有珍贵的陶器而忽视那些看来无用却能保护陶器的东西。

  生命的历程也是如此。在珍贵的事物周围总是包着很多看似没有意义、随手可以舍弃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价值,因为没有了他们,我们的成长就不会完整。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人生里的负面因素,没有它们,就得不到教训、启发、锻炼,乃至于完善的成长了。

  对于一朵美丽的花,它脚下卑微的泥土是一样珍贵的。

  对于一道绚丽的彩虹,它前面的乌云与暴雨是一样有意义的。

  对于一场精彩的电影,它周围的黑暗与它是具有同等价值的。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大意。

2.怎样理解文中的画线句“我的心震了一下”?

 

 

3.文章止于第6段似乎也可以,作者为什么要衍生出最后三个新奇而精当的比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细微之处见真情,作家善于从生活小事中选材,读完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收获。

 

 

5.在实际生活中,你一定也有过和作者类似的感受,把令你最激动的故事写出来。

 

(三)

                  乡关何处

 

①我的家乡是浙江省余姚县桥头乡车头村,我在那里出生、长大、读书,直到小学毕业。

    我所离开的是一个非常贫困的村落。贫困到哪家晚饭时孩子不小心打破一个粗瓷碗就会引来父母疯狂的追打,而左邻右舍都觉得这种追打理所当然。这儿没有正儿八经坐在桌边吃饭的习惯,至多在门口泥地上搁一张歪斜的小木几,家人在那里盛了饭就拨一点菜,托着碗东蹲西站、晃晃悠悠地往嘴里扒,因此孩子打破碗的机会很多。粗黑的手掌在孩子身上疾风暴雨般地抡过,便小心翼翼地捡起碎碗片拼合着,几天后挑着担子的补碗师傅来了,花费很长的时间把破碗补好。补过和没补过的粗瓷碗里很少能够盛出一碗白米饭,尽管此地盛产稻米。偶尔哪家吃白米饭了,饭镬里通常还蒸着一碗霉干菜,于是双重香味在还没有揭开镬盖时已经飘洒全村,而这双重香味直到今天我还认为是一种经典搭配。雪白晶莹的米饭顶戴着一撮乌黑发亮的霉干菜,色彩的组合也是既沉着又强烈。

   这一带的丧葬地都在上林湖四周的山坡上,满山除了坟茔就是密密层层的杨梅树,杨梅收获的季节很短,超过一两天它就会泛水、软烂,没法吃了。但它的成熟又来势汹汹,在运输极不方便的当时,村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放开肚子拼命吃。孩子们到哪里去了?他们都上了山,爬在随便哪一棵杨梅树上边摘边吃。这些日子他们可以成天在山上逗留,杨梅饱人,家里借此省去几碗饭,家长也认为是好事。只是傍晚回家时一件白布衫往往是果汁斑斑,暗红浅绛,活像是从浴血拼杀的战场上回来。母亲并不责怪,也不收拾,这些天再洗也洗不掉,只待杨梅季节一过,渍迹自然消退,把衣服往河水里轻轻一搓便什么也看不见了。

    孩子们爬在树上摘食杨梅,时间长了,满嘴会由酸甜变成麻涩。他们从树上爬下来,腆着胀胀的肚子,呵着失去感觉的嘴唇,向湖边走去,用湖水漱漱口,再在湖边上玩一玩。上林湖的水很清,靠岸都是浅滩,,脚下有很多滑滑的硬片,弯腰捞起来一看,是瓷片和陶片......经过湖水多年的荡涤,边角的碎口都不扎手了,细细打量,釉面锃亮,厚薄匀整,弧度精巧,比平日在家打碎的粗瓷饭碗不知好到哪里去了。孩子们用小手把碎片摩挲一遍,然后侧腰低头,把碎片向水面平甩过去,看它能跳几下。这个游戏叫做削水片,几个孩子比赛开了,神秘的碎片在湖面上跳跃奔跑,平静的上林湖犁开了条条波纹,不一会儿,波纹重归平静,碎瓷片、碎陶片和它们所连带着的秘密全都沉入湖底。

    我是1957年离开家乡的,吃过了杨梅,拜别上林湖畔的祖坟,便来到了余姚县城。

我的小小的行李包中,有一瓶酒浸杨梅,一包霉干菜,活脱脱一个最标准的余姚人。一路上还一直在后悔,没有在上林湖里拣取几块碎瓷片随身带着,作为纪念。

1.          本文的题目“乡关何处”来源于崔颢《黄鹤楼》一诗的哪一句?作者以此为题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2.          作者写作本文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写作顺序有什么好处?

 

3.          阅读第2段,作者说自己的家乡盛产稻米,人们却很少吃上大米,为什么会这样?

 

 

 

4.          阅读第3段,试回答,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弄脏了衣服为什么“并不责怪,也不收拾”?

 

 

 

5.当作家离开家乡后,为什么会后悔“没有在上林湖里捡取几块碎瓷片随身带着,作为纪念”?

 

 

(四)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③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④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⑤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⑦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⑧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从主题出发,假如要给文章取一个题目的话,你去的题目是(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是如何围绕主题进行描写的?

 

 

4.你最喜欢的一个语句是什么?请说出原因。

 

 

 
Re:现代文阅读(三)
[ 2007-12-16 12:20:00 | By: 糖糖(游客) ]
 
糖糖(游客)谢谢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现代文阅读(三)
[ 2007-7-20 18:12:00 | By: yanran ]
 
yanran
[b]以下引用rainfei在200
 
Re:现代文阅读(三)
[ 2007-7-20 17:58:00 | By: rainfei ]
 
rainfei看看飘老师.
 
Re:现代文阅读(三)
[ 2007-7-19 15:38:00 | By: yanran ]
 
yanran不过,这些文章确实是我精心挑选
 
Re:现代文阅读(三)
[ 2007-7-19 15:36:00 | By: yanran ]
 
yanran
[b]以下引用yaiy在2007-7
 
Re:现代文阅读(三)
[ 2007-7-19 15:34:00 | By: yanran ]
 
yanran
[b]以下引用YL666888在20
 
Re:现代文阅读(三)
[ 2007-7-19 11:45:00 | By: YL666888 ]
 
YL666888从你的阅读一到阅读三,一口气读
 
Re:现代文阅读(三)
[ 2007-7-19 8:33:00 | By: yaiy ]
 
yaiy虽不会做,但我还是在飘老师看到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