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听了, 翻身爬起来,按着贾宝玉笑道:“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我呢。”说着,便拧得贾宝玉连连央告。
多么美好的一场戏。轻快、活泼、天真、无邪。林黛玉对贾宝玉掏胭脂的毛病,并不指责,反而嘱咐他干这些事,不要带出幌子。这是真正的理解和关心。但林黛玉时时、处处不忘针砭薛宝钗,什么冷香丸、什么玉和锁,如一道道阴影,挥之不去。在喜剧氛围中,暗藏悲声。
象这样美好的日子,却不长久。
第三场——共读《西厢》
三月中,早饭后,贾宝玉来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即《西厢》),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贾宝玉恐怕脚步把花践踏了,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这时,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林黛玉对贾宝玉笑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正在这时,林黛玉看见了贾宝玉看的书,问是什么书?
贾宝玉藏之不迭。
林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贾宝玉道:好妹妹,“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林黛玉接书来,从头看去,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贾宝玉引用《会真记》的唱词,笑道: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着贾宝玉道: “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说到这儿,早把眼睛圈儿红了。
贾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 揉着眼睛,也说了书中一句唱词:“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腊枪头。”
贾宝玉、林黛玉二人便收拾落花, 掩埋完毕,完成了两人第一次共同葬花行动。
这时,贾宝玉被袭人喊走了,剩下林黛玉一个人(戏曲中的“吊场”手法),正欲回房,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偶然两句吹到林黛玉耳内, 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又是刚刚看过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感慨缠绵,又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会真记》简单情节是:唐代贞元年间,有位书生张生,旅游到蒲州,在普救寺寄住。有个崔家寡妇也暂住在这个寺中。当时,军人在蒲州大肆抢劫。崔家财产很多,不免惊慌害怕。张生跟蒲州将领有交情,托他们保护崔家,因此崔家没遭到兵灾。张生通过崔家小姐崔莺莺的丫头红娘,与 崔莺莺约会西厢,尽男女之欢。
而《红楼梦》这一场,通过读《西厢》,贾宝玉婉转表达了他的爱意。他把自己与林黛玉比喻为张生、崔莺莺。
这一场,通过葬花,贾宝玉、林黛玉显露出共同的志趣。
喜欢看的朋友可以点此链接浏览: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y/honglouyyp/93.shtml
|